InGaAs/AlAs共振隧穿二极管结构外延 *S

InGaAs/AlAs共振隧穿二极管结构外延 *S

        共振隧穿二极管(RTD)技术是太赫兹(THz)无线通信中一种基于半导体的固态技术,该技术主要基于InGaAs/AlAs材料系统。该材料系统通过分子束外延(MBE)或金属有机气相外延(MOVPE)外延生长在晶格匹配半绝缘(SI)InP衬底上。与GaAs相比,InP材料体系在导带偏移和电子有效质量方面具有更好的性能。In0.53Ga0.47As用作RTD器件电极时也可以被高度掺杂,以降低欧姆接触电阻。可生长共振隧穿二极管外延片,具体请参考基于InGaAs/AlAs材料系统的外延结构:

1. InGaAs/AlAs共振隧穿二极管结构

外延层 厚度 掺杂浓度
n+-InGaAs
n+-InGaAs 25nm
un-InGaAs
AlAs
InGaAs
AlAs
un-InGaAs
n+-InGaAs 3×1018cm-3
n+-InGaAs
Semi-insulating InP Substrate

 

2. 关于共振隧穿二极管

        共振隧穿二极管(RTD)是一种具有谐振隧穿结构的二极管,其中电子可以以特定能级隧穿某些谐振态。电流-电压特性通常表现出负的差分电阻区域。其特征在于高度非线性的电流-电压(IV)特性,通常包括负差分电阻(NDR)区域和两个正差分电阻区域,如图所示1。

        这种非线性是电子/空穴通过器件的量子机械共振隧穿的结果,尽管由于较高的相关漂移迁移率,电子操作通常是优选的,这导致较高的电流密度和最大操作频率。IV特性的精确形状取决于不同的因素,如器件尺寸、材料成分、外延结构和温度。负差分电阻区域的特征在于Ip和Iv,它们分别是峰值电流和谷值电流,以及相应的电压Vp和Vv。此外,它可以用∆I=Ip−Iv(峰谷电流差)、∆V=Vp−Vv(峰谷电压差)和PVCR=Ip/Iv(峰峰谷电流比)来描述。NDR区域的电跨度决定了RTD器件可以传递给负载的理论最大RF功率。实际射频输出功率取决于不同的因素,如工作频率、器件和电路寄生元件以及阻抗匹配因素。

通用RTD器件的RT-IV特性的示意图

图1 通用RTD器件的RT-IV特性的示意图:假设量子阱中的第一和第二准束缚谐振能级

        隧穿共振二极管的基频接近2 THz。其主要限制是低输出功率,通常在微瓦范围内,但该技术现在产生的太赫兹功率在毫瓦(mW)范围内,因此在成像、千兆无线通信系统等领域具有实际应用。

 

        更多共振隧穿二极管外延片信息或疑问,请邮件咨询:vp@honestgroup.cn